当医生时,科室办公室角落有只小冰箱,其貌不扬却挂着锁,需要两位资深医生到场才能打开。里面存放着“A 型肉毒素”(botulinum toxin type A),你可能听说过它的另一个名字“保妥适”(Botox),爱美之人靠它祛除皱纹。这种药物另有一重身份:自然界毒性最强的物质——理论上仅需 8 克,就可以杀死全球所有人。

美国眼科医生 Eugene Helveston 著作 Death to Beauty豆瓣页面)便讲述了 A 型肉毒素的故事——顾名思义,致命毒物如今竟成为美容、治病良药,堪称科学史极端案例。这是作者下笔立传的部分原因;另一部分,他希望向读者引荐一位坚韧不拔的眼科医生 Alan Scott,以免其事迹湮没在医学史中。Scott 医生毕生致力于研究斜视(strabismus)的治疗方法。发现 A 型肉毒素潜力后,他自筹资金开展临床试验,为满足药物上市要求抵押房产、创立企业,最终在 1989 年底成功获得上市许可。从 1961 年开始,历时近 30 年。事后他估算过肉毒素的开发总成本,约 400 万美元,相比现下单款新药不低于 10 亿美元的开发成本,简直不可思议。

和所有科技成就一样,A 型肉毒素绝不是个别科学家瞬间灵光,而是数代人前仆后继的结果。其中三位科学家作者着墨颇多:一是德国地方卫生官员 Justinus Kerner,1822 年因调查血肠食物中毒案例,首次推测肉毒素存在,预言该物质可治疗疾病;一是 Edward Schantz 博士,独立看管肉毒素培养物数十年,依据自身学术、道德判断,向 Scott 医生在内的科学家们免费提供毒素做研究,无私分享既往经验;随后 Scott 医生接过接力棒,跑完了肉毒素向药物转型的最后一程。用现代眼光看,Scott 医生的临床试验组织松散、效率低下,没有患者招募目标,也不限制研究者用药方向。在宽松的试验环境下,肉毒素的许多潜能(包括祛除皱纹)被意外发现。由于经费紧张,试验后期不得不向参与患者收取少量费用。

1991 年,Scott 医生把公司卖给制药企业艾尔建(Allergan),价格 900 万美元。肉毒素换上新品牌“保妥适”,适应症从眼科扩张至皮肤科(美容)、神经科、泌尿科、精神科……年销售额逐年增长至数十亿美元。美国《时代周刊》(Time)称肉毒素为“治疗一切的药物”。彼时 Scott 医生回归临床、教学工作,继续研究斜视治疗,直至 2021 年 12 月去世,未从肉毒素的商业成功中获益。

至艾尔建收购,作者基本搁笔。肉毒素之后的故事,仅简略提及皮肤科、神经科应用,未作深入探讨。这兴许是作者专业背景缘故,又或与其写作初衷有关。然而,肉毒素传奇远未落幕,其发展轨迹充满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,是为本书意犹未尽之处。

艾尔建后续不断拓宽肉毒素适应症,离不开非企业研究者(多为临床医生)的积极探索。很多临床医生遇到批准适应症外的患者,不按照药物说明书,根据自身判断尝试肉毒素(即“超说明书用药”)。一旦“有效”便口口相传,吸引其他医生加入。积累案例后在学术会议报告、在学术期刊发表,引起企业注意,评估商业价值后启动专门临床试验。A 型肉毒素延续了 Scott 医生时的传统,高度依赖非企业研究者发展,和绝大多数药物的开发路径截然不同。

制药企业是现代药物开发的绝对主力,财力雄厚,人员充沛,无论临床试验、市场推广都高效迅速,医生、患者能尽快享受成果。但企业为商业利益所驱动,容易忽视患者数量少、应用价值低的疾病。相比之上,非企业研究者对科学抱有热忱,愿意为这些疾病投入研究资源;短板亦很明显:疗效评估未必准确,研究规模、影响力有限,推广成果能力欠缺……肉毒素快速崛起,正是两者优势互补的结果。只是超说明书用药建立在医生职业道德、专业判断之上,难免滥用、犯错,给患者带来风险。很多国家、地区允许这种行为,一是信赖医生,二是保护某些患者唯一的求生道路。如何引导企业、研究者合理分配资源,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,是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,也是可以适当干预的地方。

如果我们将视线移出药物开发领域,会发现肉毒素已然“出圈”,为社会大众所熟知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非医学专业人士口口相传,互相交流肉毒素应用心得。不仅医院有肉毒素,大大小小的美容机构也在注射肉毒素。即使通过诸多措施确保安全,肉毒素仍是剧毒物质,不规范使用易导致风险。令人惊讶的是,大众传播下肉毒素的安全风险,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。

近年“减肥药”司美格鲁肽(semaglutide),引发了类似的社会反响,且范围更广。两个案例放在一起,看得出一些共性。首先是需求变化,从治疗疾病转向改善外形。消费者对“美”的定义受社会压力、文化潮流、市场营销形塑,个体决策更倾向于情感、即时满足,难以准确估计风险。其次,追求利益的商业化叙事刻意弱化风险,着重叙述效果、效率——哪怕谈到风险,也多强调其少见、可控。最后,社会名流(如马斯克使用司美格鲁肽)、演艺明星,以及身边人的成功案例,都形成强烈示范效应,吸引普通人忽略风险、竞相仿效。再严格的监管体系,也难敌药物普及后的社会影响。

感谢 Helveston 医生抓住 Scott 医生最后的采访机会,记录下 A 型肉毒素从剧毒物质,化身“灵丹妙药”的故事。全书资料详尽,叙述严谨,语言平实。药物开发流程日渐严苛、繁琐,这样的经历恐怕再无来者。好在其间科研工作者坚韧、专注、执着的精神,还在一代代同道身上重复。我们今天重温 A 型肉毒素的传奇,不仅寻求前人带给我们的启发,更应从中窥见科技、人性、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,反思科技发展可能危及人类的另一面。